中新网北京12月3日电 你见过极光吗?极光是怎么产生的?12月1日晚,北方多地出现绚丽极光,引起广泛讨论。据了解,我国北方在这个冬天里还有可能看到极光。
“神州北极”漠河出现罕见红绿极光美景。漠河市委宣传部供图
极光是如何产生的?

12月1日晚,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塔河等地出现极光,不少当地居民以及游客拍摄到这一美景。此外,“北京极光”登上了社交媒体热搜。有网友表示,“我国出现极光很罕见,此次在北京可观测到极光更是罕见”。
据中国气象局介绍,极光照明需要能量,夜晚的万家灯火需要电能,极地上空流光溢彩的极光同样需要能量。地球上大部分能量都来源于太阳,极光也不例外,其能量的来源也是太阳。

太阳是一个时刻都在进行核聚变的巨大天体,除了给地球提供能量以外,核聚变还会不停产生大量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物质喷涌而出,充斥在整个太阳系,被形象地称为太阳风。
地球磁场就如同盾牌一般,可抵挡来自宇宙的“千军万马”。因此,太阳风并不会直接吹到地球上,而是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围绕地球储存起来,当储存的能量饱和时,就会沿着磁力线跑到地球大气层,在与大气相互碰撞后,大气中的原子和分子获得能量并释放,这就形成了让我们大饱眼福的极光。
绿色极光在我国更为罕见
在早些时候,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就发布了大地磁暴预警预报,受11月30日、12月1日、12月2日地磁暴活动影响,空间站可能因大气拖拽造成轨道高度下降,卫星导航设备误差增大,航空飞行将面临通信环境变差和跨极区辐射的双重风险。
预报中提示,此次太阳爆发活动很可能在12月1日制造出强度高且绚丽的极光,我国北部地区,如黑龙江、新疆的部分地区有机会看到红色,甚至是绿色极光。当天,“黑龙江出现西瓜配色极光”也引起许多网友讨论。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空间天气技术研发室工程师韩大洋表示,绿色的极光对于我国来说更难看到,因为需要足够强的太阳风暴才能轰击到一百公里左右的大气,才能产生绿色极光。
今冬北方或再出现极光
据了解,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市今年多次观测到极光。韩大洋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出现极光是相当罕见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极光通常出现的区域是位于地球南北极区附近的极光卵,其对应地磁纬度范围在南北纬65度到75度之间,而我国纬度最高的地方,漠河为北纬53度左右。
二是地球磁轴和自转轴之间,存在一个11.5度的夹角,所以地理纬度并不等于地磁纬度,且地球磁轴还向着北美洲偏移,也就是说,我国的地理纬度减去10度左右,才是真实的地磁纬度。由此可见,我国的地磁纬度要比地理纬度低不少。
三是出现在我国的极光往往不强,雾霾、人类照明都会遮挡原本微弱的极光。

据《中国气象报》报道,预计此次地磁暴仍将持续一段时间。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将持续监测相关太阳活动。另根据目前太阳黑子数变化情况来判断未来太阳活动的势头,2024年仍然是太阳活动的高年,这就意味着至少在这个冬天里,我国北方还有可能看到极光。(完)

中新网广州12月3日电 题:“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专家热议粤港澳深度融合
中新网记者 蔡敏婕
“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广州)平行研讨会正在广州举行。在以“粤港澳深度融合:打造世界一流湾区”为主题的平行研讨会上,来自香港、澳门及内地的嘉宾发表见解。
“大湾区区位优势无可比拟,海陆空交通便利,制度条件独一无二。同时,大湾区还拥有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广东省发改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朱伟认为,正是由于这些优势条件,大湾区有基础、有能力打造成为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而战略支点的建成直接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我们具有的先行条件,成为构筑创新型经济的坚实基础。”暨南大学教授封小云在谈及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发展走势称,“一方面,我们的经济合作模式已经高质化。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确实有全球竞争力占领顶端的产业和经济功能。同时,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形成的整体经济效益应该高于其他湾区。”
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会长萧志伟就在推进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将扮演什么角色与与会人士分享观点。他表示,要以全局思维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融合;要以全球新格局、新视野加速提升大湾区整体对外开放水平;要结合国家战略眼光加快促进大湾区高端要素聚集;要以新发展理念的前瞻思维长远谋划大湾区现代产业体系。

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华润集团粤港澳大湾区办公室主任李浩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有两个大核心:一是制度的融合。二是人员的流动、自由往返,其中包括要有很方便的政策、交通工具等。“融合以后,就有了基础,但这不是目标。真正的目标是如何将粤港澳大湾区构建成一个世界一流的、具有竞争力的湾区。”他说。

翻开地图,广深港澳创新科技走廊把多个科创元素串珠成链,一条科技创新纽带应运而生。
在谈及大湾区科创方面,启迪控股董事长王济武表示未来的科创形态已逐渐上升为以科创走廊为形态,可有效集聚科技创新要素。在他看来,建设大湾区科创模式,除了要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还要利用香港资本市场上有大量的传统产业类上市公司的特征,在珠三角地区建设类似长三角的生产力赋能中心的做法,协助传统产业老上市公司向科技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
广药集团董事长李楚源称,粤港澳大湾区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和外向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国家的生物医药产业聚集的重要区域。他认为,大湾区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强,其中港澳在科研、融资、国际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他表示,该集团将结合数字化浪潮构建包括新药研发、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体验和健康养生的完整产业生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国际化。
在国际传播层面,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香港教育大学协理副校长周文港在题为《讲好中国故事要从讲好大湾区和香港故事开始》的发言中称,一是要把香港建设成为国际上的教育枢纽;二是大湾区里的很多非遗项目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很多资源;三是可以推广公众教育和外展活动,让非遗可以从概念到产业到大发展;四是促进影视娱乐的大繁荣大发展。(完) 【编辑:王祎】